在我国从古至今林林总总的字典、字书里,为什么单独把《康熙字典》(下简称《康熙》)拎出来讲一讲呢?这是因为目前社会上以《康熙》作为起名、改名用字依据的不在少数。有人说起名改名要以《康熙》所收之字为准。这个说法是很荒谬的。 《康熙》是自《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以后我国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收字47035个,它由清政府召集许多学者历时六载集体编纂而成。如此恢宏的一部字典,姓名学为什么不以它为依据呢?我们在《说文》一节中讲过,研究文字学的人在了解字的本义和本字的时候,所依据的是《说文》,而不是《康熙》。如果说在《说文》9353个字中我们绝大部分能找到每个字的本字的话,而在《康熙》就绝不可能。《康熙》只有1/4左右是本字,其他3/4左右的字是异体字、别体字、后起字、后造字……,完全不可能作为姓名学起名、改名的依据。 例如,《康熙》有窗、窓、窻、牕、牎、 六个字,音、义一样,后五个《说文》则没有,其实都是“窗”的异体字。实际上,“窗”的本字为“囪”,“窗”是“囪”的另一写法。《说文》:囪,或从穴。“窗”的本字“囪”《康熙》反而没有。
《说文》540个部首,《康熙》214个部首。《说文》是从字原的分类来划分部首的,而《康熙》是以查字方便的原则来划分部首的,两者的目的完全不同。对姓名学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前者,后者则毫无意义。例如“旗”,《说文》归“ ”部,《康熙》归“方”部。“旗”的本质特征是“ ”而不是“方”。“方”象耒形,是一种农具,与“旗”毫无关联;“ ”,独体象形字,旗杆飘游形,凡“ ”之属都与旗子有关,如旌、旋、施等等。 再举几个例子:“巡”,《康熙》归“巛”部,《说文》归“辵”部。“巡”的本质特征是“辵”而不是“巛”。“發”,从弓癹声,《康熙》归“癶”部,《说文》归“弓”部;“發”的本质特征是“弓”而不是“癶”。“舅”,从男臼声,《康熙》归“臼”部,《说文》归“男”部;“舅”的本质特征是“男”而不是“臼”……如此等等 我们知道,姓名学的灵魂是笔划,而字原又是笔划的重要依据,所以,以《康熙》的部首来理解字原和确定笔划,肯定是南辕北辙。例如,“致”,《康熙》归“至”部,10划;《说文》归“夊”部,9划。“俞”,《康熙》归“人”部,9划;《说文》归“舟”部,10划。“冷”,《康熙》归“冫”部,7划;《说文》归“仌”部,10划……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康熙》按笔画排列单字,我们抽样查,归为5划、6划、7划、8划……的字,据统计,只有20%的字其笔划是正确的:一者如前所说,大量的字《说文》没有,是异体字、后起字、后造字、别体、俗写……,二者即便《说文》有的字,许多字之笔划与本字之笔划亦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