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六十四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易传又称十翼,汉代大学者司马迁(详参《史记》)、刘歆(详参《汉书·艺文志》)都认为易传为孔子所著,宋大家欧阳修(详参《易童子问》)、苏轼等考证易传作者并非孔子,易传存在很多黄老阴与阳家的色彩。争议过后,终究没有定论。故易传之作者尚且存疑。此文不再纠结易传的作者,而是要阐述易传之文言为何只青睐乾坤两卦? 莫非《文言》直接附在经部,那《彖》与《象》也附在经文里,可是《彖》与《象》不但附在乾坤二卦且遍布其余六十二卦,这个猜想显然不成立。以下是笔者整编的有关乾坤两卦独制易传文言的几种主要观点和见解。 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庄氏有关易传文言之说:“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孔颖达的观点很明确就是乾坤德大。《易经》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德”之说法。六十四卦中乾坤为父母卦,《说卦》上乾卦为天、为君,天地之道便包含阴阳、刚柔。《杂卦》说:《乾》刚《坤》柔,故而乾坤德大,无与争锋。故“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德还有功用和属性的意思,无疑,乾坤的功用最大,故此说也是论证乾坤二位制易传文言的一种依据。 其内容借解卦爻辞,从而提出一些观点 有学者认为《文言》是《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内容只是借解说卦爻辞来提出一些观点,以《周易》经部举例来说,乾卦卦辞原文:元亨,利贞。《乾文言》补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乾文言》补释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此处不言“是什么”,只言“为什么”,最为奥妙的是附加了“怎么办”,方法论直接化抽象为具体,指导人们的行为。如此看来,说《文言》内容只是借解卦爻辞来提出一些观点也不无道理。 开乾坤之门户,明六爻以及爻辞和卦辞之关系 笔者认为易传之文言独见于乾坤二卦,有开乾坤之门户,明六爻之关系的缘故。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乃易之门户。以天地盘为体,以阖辟之机为用。以体现天地奥秘之撰述,可使学者神而明之能有所得。因之,易中乾坤二字为重点……再看易传文言全文,一篇短论无非就是易曰、子曰、故曰为连接点。以经解经,得出个人观点,以经解经是其一,其二旨在说明解读六十四卦卦爻的逻辑。如此巧妙地解决了两个问题,六十四卦卦爻之间以及卦辞与爻辞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该怎门解读。易传文言原文说:“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中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现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从初爻到上爻,以及爻辞与卦辞之间的关系都被文言说透了,看似易传解经,实则是紧扣经文。 《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 令人难解的《周易》六十四卦唯独乾坤二位独制文言,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的要数南齐的刘勰(即《文心雕龙》的作者)。《文心雕龙·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笔者觉得刘勰说得很有道理。《周易略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也诠释天地呈祥、地天交泰之象,故而易传乾坤两位独制文言。伏羲氏一画开天,《说文解字》多有补释。任何经典都有其模糊性,就像道家,道可道,非常道,最终还是说不清道不明,最终成就了他在古代世界哲学界的至高地位。易学家于乾坤二位独制文言之意也在此。《文心雕龙》一书已成龙学。文界历来对《文心雕龙》好评不断,如长江的之水势,一浪更比一浪高。这些衷心的赞美中者包括像如黄侃、范文澜这样的大师。刘勰讲的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与古人诗言志,歌咏言以及后来的境界说构建了东方美学史的主要框架结构,其贡献不言而喻。由此看来,为何乾坤二位独制文言彰显了易学博大精深,明德笃志,厚德载物,对天,对地,对人,对物可谓语重心长。对易学研究者而言,要解读天地万物的奥妙可谓任重而道远。 以上观点,姑且可以算作是解读易传文言乾坤独制较为全面的几种观点。更多有关易传文言的观点,希望易友们批评补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