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大地板块获加速度造成地震,板块加速度的能量来源于何处,怎样准确预报地震的震中位置和时间,怎样控制和诱发地震是本篇“质体论”阐述的内容。 一、能量来源 1、物质世界“质体”的种类 (1)不完善“质体” 地面上所有运动物体的轨迹都不是直线运动,如火车的运行、飞机的飞行看起来是直线运动,实际上,它们不停的运行和飞行却能绕地球一周,运行和飞行的轨迹是一个绕地球的圆,它们的每段运行和飞行轨迹是这完美曲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是一个不连续旋转的“不完善质体”,地面上的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枪弹的射击飞行、导弹的发射轨迹、大地板块的缓慢运动等,都是不完善“质体”。 (2)变形“质体” 一滴水下落,都以旋转的方式向下运行,我们把江河中的水看成一大滴水,在河床限制下,这一大滴水成了河床的形伏,水面上流速大,越往深处,水流速度越慢,到了河底水流速度几乎等于零,河床里的这一大滴水就象履带拖拉机的履带一样向河口滚动,我们把这一大滴水看成是变了形的“质体”,水中的旋涡,空气的流动(风)都是“变形质体”。 (3)完善“质体” 旋转的地球、月球、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微观世界旋转的分子、原子、各种粒子都是“完善质体”。地球质体、太阳系质体等都是完善质体、不完善质体、变形质体所组成。物质世界(宇宙)是一个旋转套着旋转,层层旋转组成的“质体”的世界。 2、“质体效应”和“质体效应”的种类。 (1)支撑律:质体组成质体同轴同旋中,一质体的旋转速度乘以旋转半径(在经典物理学中为角动量,在质体论物理学原理中,由于感性规律的作用,发现实为质体的质量)与另一“质体”的旋转速度乘以旋转半径的比值,确定两“质体静点”的距离。 (2)质体效应: 在质体组成质体中,当一质体改变旋转速度或旋转半径时,另一质体为平衡支撑律,必同步改变自身的旋转速度或旋转半径。出现这种状况时,我们叫“质体效应”,简称质效作用。 (3)质体效应有以下种类(或情况) A,改变旋转速度平衡支撑律;B,改变旋转半径平衡支撑律;C,改变两质体静点间的距离平衡支撑律;D,下级“质体”组成上级“质体”中,增加下级“质体”旋转数量(加元变化)平衡支撑律;E,下级“质体”组成上级“质体”中、减少下级“质体”旋转数量(减元变化)平衡支撑律。 3、大地板块获加速度的能量来源 大地板块缓慢运动是一个不完善“质体”,当月球“质体”、“九大行星质体”旋转运行中,接近或远离地球时,这一“不完善质体”为平衡支撑律,必改变自身的旋转速度,于是大地板块获得运动加速度能量造成了地震,大地板块获得加速度能量来源于大地板块这一“不完善质体”与“月球质体”、其它“行星质体”间的质体效应。 4、地震种类 (1)大地扳块“质体”与月球“质体”,其它行星“质体”的质体效应中,为平衡支撑律改变了自身的旋转速度,由这一质效作用能量真接引起的地震叫直接地震。 (2)因某一地区地质结构坚固,这一扳块虽获得能量,但由于周围岩石卡着不能运动,质效作用的能量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动量守恒定律,通过中间板块坚硬岩石传向数千公里外的另一板块中,因这一地区地质构造疏松,板块获加速度动了起来。这种情况造成的地震叫间接地震。 二、准确预报地震的震中位置与时间: 1995年日本的地震预报系统没有能预报神户地震而失败,其失败原因在于认为地震前有地电异常等前兆的错误观念认识所致,地电异常实际是大地扳块获得能量,岩石受压产生的压电效应,是同步于地震现象衍生现象,并不是什么前兆而是后兆,如果能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认识,建立对地震正确的观念认识,不但可以准确地预报地震的震中地点和时间。而且还可以控制或诱发地震… 三、怎样控制地震 四、怎样诱发地震 五、怎样诱发海啸 (以上二、三、四、五标题的内容暂不发表。) 篇外插叙 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白蛇传》。白娘子寻许仙到金山寺与法海老和尚大战,她施动法术,呼风唤雨。使湖水大浪排空冲向金山寺,就是故事中的水漫金山。海啸、海潮都是“质效作用”的能量使海水大浪排空冲向一定方向的自然现象,2004年的12月印度洋大海啸使海水冲向陆地就是证明。科学是什么,为什么,是对物质世界自然现象的认识。“质体论”系统阐明了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是怎么做,看起来,《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子已先于人类懂得怎样使用“质效作用”使湖水这一“变形质体”获得旋转加速度大浪排空冲向金山寺的技术了。 然而,我们人类的试验物理学家怎佯试验证实“质体效应”的存在,人为的使这些自然现象在试验中再现,这是等待中的技术问题了。“质体论”的作者有能力发现它,也有能力解决实现它的技术问题。根据科学服务于全人类的宗旨,任何地区或国家愿聘用我,我都愿前往。
零时速度航天 一、球形放电航天器设计草图(如图14)
 二、时间、速度、有时速度和零时速度 时间是物体相对运动的距离比较,比如: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旋转运动同在12点的位置上,太阳相对地球旋转运动到正南方,这时,垂直而立的竿子的影子最短,我们说这时是中午12点,时间的本质是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旋转运动的距离12点与太阳相对地球旋转运动距离中午的比较,而速度是距离比距离。物质世界存在着两种速度,即有时速度和零时速度。光速和超光速部是有时间单位的速度,叫有时速度;而作用同步传递于任何距离的速度是零时速度(比如:A恒星系中一行星改变自旋速度,在这一恒星系内所有的行星,不管十万光年远也好,30公里远也好,一万公里远也好,都随这一行星同步平衡支撑律),有时速度体现了时间的存在,而零时速度使物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另一种时间概念是,一个小孩一周岁了,我们可以说他12个月了,又可以说他365天了,更可以说地球自转365圈了,10年后,这小孩因时间的增加长大了,我们可以说他十周岁了,也可以说他3650天了,也可以说地球自转了3650圈了,假如说地球突然刹车不自转了,没有一天天时间的增加,那么这个小孩就会停止生长。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时间,我们可以认定时间的本质是“质体”旋转速度对生命个体生长的制约过程,因此宇航回来的人,由于速度的改变,相对地球上的同龄人会年青或衰老。 三、推进原理 相信存在必存在对存在的协调,所有天体星系存在着旋转,它必存在对天体星系存在旋转的协调,支撑律是协调这种旋转的规律,是这种旋转存在赖依的作用。 “质体”的质量源于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球形放电的火球高速旋转,通过半径伸缩,在单位时间内体现不同的质量,与旋转中的各天体发生质体效应,并以静点的移动平衡支撑律,而达到宇航的目的(两物体之间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球形放电航天器通过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质量,从而改变了与各天体之间的引力,而自身与各天体间的距离也必相应的改变,从而“质体论”的物理学原理和当代物理学原理接轨,这里是接轨点。) (1)旋转天体可能的特性 我们了解到A恒星系的某一天体自转速度为t,旋转半径为r,在某一时刻在C点,假定人类有能力在某时刻内移动它的位置,不改变它的自旋速度和自旋半径,并在同步时刻消失它的作用,这一天体将以零时速度回到A恒星系中C点的位置,并保持它的原来姿态。
(2)假定我们有能力事先算出银河系各恒星系天体的自转速度和自转半径,并设想我们的球形放电航天器到达A点,根据支撑律计算出航天器在A点的球形放电旋转速度和半径。我们先将球形放电航天器带到卫星上,在某一时刻到来时,使球形放电达到这一数值,它就会以零时速度出现在A点。如图(15)从O点到达O1点,在未来时刻里计算出球形放电航天器在O1时与天体A、B、C、D、E、F的静点距离,用支撑律计算出球形放电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的数值(这数值即宇宙隧道,在某时刻和位置只有一个)。在某一时刻到来时,使球形放电达到这一数值,航天器既以零时速度出现在O1点。再以O1点为第二个出发点,把要到的目的地定为O2点,再如上述方法达到目的,实现宇航的连续运行。只要使球形放电航天器达到某一数值,不使其静点移动,那么对一定范围内的微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达到控制化学反应、电磁效应、核裂变、聚变反应进程的目的,实现一效多控技术。以上所述,阐明了在宇宙中任一点提取能量的技术。

(3)飞碟的直角拐弯和无加速度飞行 观察到飞碟都具有高速自旋,并使自旋半径可大可小,它的推动原理和球形放电航天器一样:当飞碟进入地球质体(既有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后,我们在飞碟运行的轨迹上设若干A、B、C、D、E、F的各点,它可能在AF运行的路线上,根据地球下级“质体”的组成情况(如板块质体、变形质体)事先象球形放电航天器一样计算出自身应具备的旋转速度和半径,而使运行分别抵达A、B、C、D、E、F各点,在需要拐弯时,只要在AF线路外设一U点,象球形放电航天器一样先计算出在U点的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在某时刻到来时,达到这一数值,就能直角拐弯离开AF的运行路线,抵达U点的位置(如图16)

飞碟和球形放电航天器是以零时速度点距跃移的方式运行,不象我们宏观地面上的物体运动的方式,因此无加速度。 四、质量的实质 在经典物理学中,质量是物质的多少,人为的规定某一物体的质量为一千克,任何物体只要在天平上和这一物体相平衡,那么它的质量也是一千克,这是经典物理学关于质量的定性研究中的质的规定。但是,经典物理学在质量定性研究中并没有给于一个形象、具体的表述,说出质量究竟是什么。 “质体论”以物质世界怎样体现或形成了独立质量个体的角度研究物质世界,发现物质世界在感性规律的作用下,独立质量个体是由第一种密度(物体)和旋转速度、旋转半径所体现的独立质量个体,其中第一种密度体现的独立质量个体是物体,旋转速度和旋转半径体现的独立质量个体是“质体”,“质体论”对质量具体、形象的表述是:物体的质量是组成物体“质体”质量的总和M=Q1十Q2十Q3十…而“质体”质量是旋转速度乘以旋转半径Q=tr。 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地面物体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我们就说这物体获得了能量。假如我们站在地球上向上看到太阳系某一行星增加了运动速度,我们说这一行星获得了能量,假如我们站在地球、太阳系以外,没有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观察太阳系,多个行星的运行轨迹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整个太阳系就象纺花车子转动一样看不到纺花车子内部而成为一个整体一样。从这里不难发现,质量和能量同样是“质体”的旋转速度,只是观察者的观察位置不同,而赋于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当观察者在地球质体内部观察时,旋转速度叫能量;在地球外部观察时,由于旋转运行轨迹体现为一个连续整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的质量个体。而把同样的旋转速度称为“质量”。从这里又发现,整个运行的天体和球形放电航天器实际都是一个质量、能量相互转换的转换器,也反映出质量、能量相互转换的实质,决不象“相对论”中阐明的质能关系E=mc2。 球形放电航天器的航天原理是“质体论”揭示引力实质和当代物理学接轨的成果。当不使球形放电航天器静点移动,就能使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电磁效应、核裂变、聚变进程受到控制,是“质体论”揭示磁是“质体”组成物体时在物体内部顺向排列,“质体”力线顺序,使物体外围出现了力的方向线的结果,磁非为磁单极子。而强作用是原子核中各粒子(质体)间的支撑作用,而弱作用是10-16厘米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各粒子(质体)间的支撑作用。各原子(质体)化合成分子(质体),各原子(质体)绕分子(质体)同一轴线旋转,而在“质效作用”下,使各原子不绕分子轴线旋转,分子独立质量个体体现不出来,看到的既是不燃烧,化合反应终止。同样在原子核中各粒子(质体)的旋转也会在特定情况下不旋转或改变旋转状态,或改变各粒子间的距离,而影响核裂变、核聚变过程。 牛顿看到苹果垂直下落接近地心,创立了引力既念。我们设想分析,假定这只苹果是一粒获一次加速度的枪弹,那么,它接近地心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假定这粒子弹是一枚连续加速度的火箭,那么它接近地心的轨迹是一个弹道。若加速度达到7.9公里/秒,那么它就成了一个绕地球旋转的地球卫星,轨迹为一椭圆,接近地心的是近地点,那么在远地点36000公里处再加速度或其它,这枚火箭就成了地球的一个同步卫星,它的轨迹为地球的同心圆,我们不难发现引力实质是“质体”的旋转速度。“质体论”以质体概念统一了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以“质体”的结构和“质体效应”统一了四大相互作用、质量、能量和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