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开启华夏文明,《易经》传承千年智慧,解《洛书》之奥秘,《河图》之玄机,演绎《五行、八卦》之通达,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养以上居,行以伦理,施以仁德,循规道矩,天人合一,此为“易道”也! 央央中华民族,浩浩神州大地,坚忍不拔,不屈不饶的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创造着神奇的传说,古老的东方文明沐浴着四海同胞,《易经》的神奇,如日月之光辉,洒下世界角落,照亮五洲之大地,是生者之寄托,死者之安顿,当你从中解开一道方程,就会得到一个公式,哲理也好、数理也罢!却自有方圆,其中神奇所在,足以让人痴迷让人向往,每当、手托《罗盘》怀抱《易经》,闭目遐想时,仿佛怀抱地球,遨游太空…“耳边潇潇风声兮,群星闪烁,轰轰雷鸣兮,风起浪涌,阳光灿烂兮,生灵雀跃,乌云阴霾兮,游魂啼鸣,穿越与天地之间,观宇宙之浩瀚,看人间之百态,如明镜在心,法宝在手,自然逍遥”。回神过来,立于现实,顿觉自己细如沙土,渺小不堪。朦胧中的场景,恍如过眼云烟。才知是一种痴迷,那来有如此境界呼?哈哈哈……! 既如此、师者教诲;“学无止境,不耻下问”该当金玉良言放在心头、激励自新。 空闲时、走街串巷,真想偶遇一位高人,帮忙指点,探讨探讨,然、街边一桌,地摊一椅,自命大师很多,可有一些清高之士却难以攀谈,看上去深不可测,只好作罢!无奈回家打开电脑,所见却全是所谓的国际级的大师,交流更加困难,想见也难,一般都是什么助理交流。那看书呗!书的门类也很多,往往表述各一,有些疑问确实消化不了,想琢磨清晰,确实也难! 有学者论:《周易》的思维是综合的思维,分有;形式思维,象数思维,模糊思维,辩证思维,还有个性思维,如果用这样的立体思维模式对《周易》的理解和分析的话,那市面上有些出版的书籍所表述的内容各一,门派杂乱,玄机四出,理论不同,也在情理之中、(看来在实际应用方面也肯定有所不同了)。然而、往往却叫后学者总是迷迷糊糊…有无从入门、难以界定之感觉。 但不管思维的形式或角度来自何方,《易经》的主体指向应该是、先得天地之气数,再行人间之仁德,也就是说;“得天时、得道者、得天下,行仁、行义者、行天下”。八八六十四卦象,如果用模糊的思维模式去解读的话,那应该讲;“江湖术士自创玄机,欲盖弥彰”。也不足为奇了。就《罗盘》而论,其本身就已经用数理形成定格,如同一盏灯塔。为你指明方向、(固名为;“理气”)。再结合人本身的辩证思维和客观导向及科学分析,然后产生实用的结论,(而不是定论)。现实生活中,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论述阴阳变化规律,通过对卦列分析,探索卦爻定理,取其精华剥其邪衣,引领《易学》界人士走向一个洞开的新天地,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去应用。有人讲得好;“预测筮占得准,是帮助认识自我,反求诸己、形成诚心真意的纠正器,而不是借以取利的一种望远镜,所以真要化减凶险、消弥灾祸,只能深求自心,深植善根,行仁持义,方可趋吉避凶”。这才是人间正道。 庄子曰:“小智不及大智”。《周易》的神奇魅力,在于其中的博大智慧,引人入胜的可知哲理,和永恒的星辰轨迹,吸引着历代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鸿儒学者、江湖术士?上者能从中悟出治国兴邦之韬略,下者能预知生老病死、富贵贫贱,以致安度终身之因果。 吉星高照、地盘稳固、生灵祥和、国泰民安,才是普天之愿。 相反,去年风水界有人走了偏道,上了央视,进了监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这句知理名言在此可不是表面的意思那么简单了,一粒鼠屎坏了一锅粥,对此我们更应深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作不足以灭身”。我们传播《易学》的同时,千万不能自身先着火,自身起火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因为我们是帮别人灭火的人,这好比是消防队里着了火一样,只会觉得好笑、不会有人同情。比如你帮别人预测有牢狱之灾,结果自己却先犯了牢狱,这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先不说对行业的冲击,造成可信度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对《易学》文化的一种沾污。如果我们把老祖宗的大智慧变相成忽悠人的小聪明,易学文化的命运真的会叫人担忧,恐怕会因为被这些不负责任的人践踏而遭社会误解、最终渐趋黯淡。等到那时,那些;教别人走出迷茫的人,而自己却迷茫了··· 《易学》原理,也表述相对,万物有兴衰,当一个生命或一个行业走向衰败时,其中必定有它走过的恶劣行径。比如说:百草交冬命难留,风口浪尖伤人命。(有天意的也有人为的)。今天我们行业里有人出了偏差,说大一点,就好比地球遭受了工业污染一样,最终人们自己品尝自己给自己造成的恶果 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宝典,旗帜是鲜明的,追随是众多的,应用是杂乱的,影响是广泛的(正面、负面)。综观现状,谁来整理这庞大的队伍呢?谁来引导走向纯粹呢?“变则通,通则久”。还是任其走向衰败?还是努力发场光大?这个问题;身为华夏子孙,人人有责,特别呼吁!站在高端的有识之士能聚力为之,力挽狂澜,为开创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不懈努力!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行语,然而,我们要静心问自己?读了多少书?积了多少德?先总结好自己、到底有何德何能?然后、在问切别人的时候才心有底气,才知道轻重高底,要不然,我们谈何《经、爻》之辞,《卦、象》之变。 服务是一种责任,对称与平衡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付出与回报必须有相应的比例,方正与规矩是我们的立命之本。我们一不是黑道,二不是武行,也没有清理门户的法规,唯一一点,应该首先明白自已究竟有多少高度,才能有资格成为指点别人的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当我们想追求更高境界的同时,也必须掌握大量已知的学问,这样,才能够探索到更多未知的东西。 人生?(吉与凶、善与恶。智与愚、成与败。得与失、施与舍。)都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凡此种种迹象表明,自然界一切事物,如同《五行》生生相克,往复循环。那我们有何理由不遵守自然规则、不顺应天命,追求安居乐业、行以伦理、施以仁德、创造人间祥和、广布《易学》之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