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慧德:《香文化与养生》
作者:慧德 来源:易经 2014-05-05 16:32:39

  今天与大家所讨论的主题是《香文化与养生》。这是一个关于香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于香的课题。为什么要讲香,香的作用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又是什么,重要在哪里,或者说香是否真的重要?如果香不重要,那么香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一、什么是香?
  
  相信大家对香的理解和认识,多数是局限在烧香供佛供神上。其实用来供佛供神的香,只是经过人工炮制、配伍及用天然芳香类香药或植物黏合剂(多数是榆木粉)加工而得到的。人工炮制而得香,也只是为了应用的方便,而把自然的香加工成一些特定的形状而已。现在学术界把这样的香,称为狭义的香。而香的实质则是指香气、芳香的气味。辞源中说:凡草木有芳香者皆曰香,如芸香、檀香等。在大自然的草木之中,有一部分草木具有香气香味,而香味香气则是香的实质。可见香是带香气的草木的精华,是这些草木的精华凝结而得。草木为天地之间的少阳之气,而香是草木的精华,故香乃天地间的纯阳之气。香之实质乃是大自然的产物!现在学术界,把香本身(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香)定义为广义的香。
  
  提到人工炮制的香,我们就不得不讲讲现在市面上卖的人工加工的供香。现在用来供佛供神的供香,绝大多数并不是按照古法要求进行炮制而得的,而是纯工业加工的结果,用木材(往往是不带香的普通木材)配上香水(是人工合成的),再加入黏合剂(工业生产的胶),也按应用上所需的外形进行加工而得。这样的香,毒气极重,污染环境,人们用之伤害身心,让身体吸入毒素,让心神烦乱,唯一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但其已经远远离开了香的本义,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香”并不能称其为香。而真正按要求进行炮制配伍而得的香,味道清香怡人,静心宁神,提神醒脑,去邪去秽,通经活血,防病养生,清新和美化环境等奇妙之功效;同时也是供佛菩萨诸神,祭祀天地(只有用天然香料进行合法的炮制配伍所得的香才能沟通神佛菩萨,才能向上天祈祷)所必需之物,又是文人雅士于琴棋书画中所必需之物(可以让人进入状态,达到想要的意境),又是艺术创作所依托之物,也是参禅修道所必需之物。
  
  在古代香还用来计时,如“一柱香的时间”,用香计时主要应用于考场等。所以,要想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和提高生活品质,那么对于香及香文化就不得不作深入了解。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目的。
  
  二、香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及影响
  
  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合部分!儒释道三家,及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及文化应用等方面,都要用到香。离开香,传统文化将变得不完整,相互间也缺少了一个关联的纽带。香也是中国民俗生活的重要组合部分!祭祀要用香,清洁室内空气要用香,除去身体秽气、臭气要用香,供养神佛菩萨要用香,养生要用香,宁神静心要用香,预防和治疗疾病要用香,饰品要用香,弹琴做画等也要用香……我们常听到一个词“书香门第”。这是古人用来形容一个家庭、这族很有文化修为、道德修为及艺术修为等。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将香与书并称,足见香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书是记载文化、文明、学术、思想、技能、艺术、历史及经验等等。香与其并称,足见香的重要。由此可见,要想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及我们的民俗文化,那就一定要了解和学习香及香文化!香及香文化,融合和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香文化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和了解香和香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插戴香草的习惯。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香,灵动高贵而又朴实无华;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着中华民族的历代英贤走过了五千年的沧桑风雨,走出了华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灿烂历程。它启迪英才大德的灵感,濡养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桥,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与促进。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每日早起的一炉香开始,读书写字要有香,迎宾接友要有香,琴棋书画更要有香相伴。朝堂之上,庙宇之中,时刻香烟缭绕。更有那香车宝马还把那缕缕馨香带到市井街巷。香不仅调节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陶冶性情、颐养心灵、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效。
  
  由此可见,香品的使用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三、香的发展历史
  
  香,起源于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乃至远古时期。
  
  许多传统文化的渊源都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这就是最早的香,是香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用香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中国烧香之用途的历史划分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时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烧香的作用一是养性、二是祛瘟除虫、三是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第二时期,从汉武帝到魏晋,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一,武帝奉仙,以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天”的垄断;其二,武帝时期香品逐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鸡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了日常生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大批“香料”传入中国。
  
  第三时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信徒增多,使供奉烧香走向普及。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人类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多舛,香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渐渐被局限在庙宇神坛之中。以至当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视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实为时代之遗憾。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气象,固然使人心生忧虑,但令人欣喜振奋的是,走过风云激荡的20世纪的中国人,正开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是非功过,对其精华灿烂报以更加睿智的热爱与珍惜;更有众多知香、好香、乐香的人们,兴味于传统文化的人们,共同关心着她的发展;而涉过千年之河的中国香文化,自当使人满怀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华。
  
  四、我国古代为何以香疗疾?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服药大多是用来治已病之病,而薰香则是防未病之病。调服本性、自我疗疾,它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是远大于治病的,一如养生是为了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已得之病,即是得遇良医能够治愈,实际也难治愈疾病对人体本质的总体损伤。现代人体理疗,常有治表而未治其根的现象,治一病又引起多病,留下了一个个未知的致命隐患。所以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防病串于未然。
  
  依据传统香药要求制作而成的香品,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性与命(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香可同时调心与身),而且可以适当阻隔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历史上很多名香在实用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独特的功效,时常一柱清香,既防病于未然,又防病于愉悦之中,远离疾病,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为什么说香对预防疾病有效?香之所以有着预防疾病的良好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为:以阴阳论之,香为草木所得,而草木者乃少阳之气,而香则是草木之精华,乃纯阳之气,是故香药秉纯阳之气而生,为纯阳之物,有扶正祛邪,生发阳气之功;其二是香气对“阳明经”的养护有着特殊的功效。“阳明经”为阳气生化之海、运行之通衢,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许多疾病都与“阳明经”有着直接的关系,被称之为人体的“龙脉”。
  
  《黄帝内经》等许多中医经典也多有论述,如:“阳明虚,则心脾皆失所养,而血不生”、“阳明虚,则宗筋弛纵,故手足痿而不用也”、“阳明经虚,风邪外入,令人口眼歪斜,麻木不仁及惊风痫痓,手足搐搦,不省人事”。究其原因,“阳明虚,则恶气易入”。口鼻乃“阳明经”之窍,是人体防病的主要门户。
  
  香对人体的直接作用就是从养护“阳明经”入手,使“阳明经”达到健康状态,始终保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外病不侵的目的。所以,古人视香为保健养生的良药,且须臾不离。香入口鼻,防范疾疫邪气从口鼻入之。历史上也有许多记载用香药来预防流感、瘟疫等传染性疾病的实例。
  
  其实不只是古代,就是现在的很多中医也用香来治病。这个在东北及关外不常见,但是在关里,如在山东河南等仍有很多中医用香来治病。如果现在山东有中医用艾香熏肚脐袪女子宫寒治不孕不育症,及用艾香熏穴位来舒经活洛,打通气脉,及用其去肾寒,或于后背阳脉处用大量艾香同时熏烧以去寒去病活经洛等。
  
  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千年的历程。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严格按照传统香药药理药性、结合五行之规律,配伍、炮制而成的香品,有很强的养生之功,亦具备祛疫避瘟之效,自古便成为人们居家生活中的必备之品。
  
  五、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的健康由诸多因素决定,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同时存在阴、阳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系统,这就是内与外、表与里、寒与热、燥与湿、“性”与“命”等。对内外、表里、寒热、燥湿,大家基本上都有个了解和认识,知道要让阴阳达到平衡,而香可以调气,使之阴阳平衡。
  
  对于性与命的关系相信大家了解极少!“命”即生命,也就是我们能看的到、摸得着的身体,即肢体、五脏六腑等有形有象的部分;而“性”是人得之于天地运化规律的生命“密码”,乃天地灵气所化,是先天(说是先天,但不是绝对的先天,这个先天是指人在此生未出生之前的情况。而绝对的先天则是指人未入世前的情况。现在很多哲学家和传统文化学家,混淆了这两者的概念,把今生的今天往往当成是绝对的先天,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不对,他所理解的“人之初”是人此生未出生之前的状态,而实质这个“人之初”指的是人未入世前的状态。现在哲学家,大学教授,由于只研儒家学说,对万事万物本源认识不够,故而概念不清,无法认识先圣先哲们所言的真谛!)物质、信息能量的综合体,我们大概可以用信息、能量、精神、心理等来描述它的存在状态,性虽属先天,但也受后天影响而变化,受后天的身、口、意三业影响而变化。有的人虽然长得不高大魁伟,但是性中却有极强的能量。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现实经验和体验,就是与一些成功人士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他身上有很强的场,而且觉得他的场很压周围的场,也能带动周围的场,当他们在给大众讲座时,听课的大众会被他的思想带动,随着他产生激情或是信心及动力,这就是其性中能量很强的结果。而性中的能量,恰恰是决定一个人福报大小的根本!性中的正能量越强,命运越好,其人越有影响力,生活越快乐越有方向感,智慧也就越高,自信也就越强;反之正能量越少,其人命运就越不好,福报也就越小,诸事难成,信心不足,不能影响他人或是感召他人,没有信心。佛家有一个说法,当一个人寿终之时,一切都将失去,没一样有形的东西可以带得走,但业力却随身,正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业分为善业和恶业两种,善业就是自己发善心说好话做好事而积来的,它属正能量,给众生所带来的果报是善报好果,可让众生享福德福报;恶业是人发恶心说恶语行恶事所积来的,它属负能量,给众生带来的是恶的果报,让众生受到灾难苦难和烦恼等等恶果。人的性中正能量强,自然福报就大,能量也就大,影响力也就大,智慧也高,心胸也宽广,命运也就顺利如意。人的性中的负能量强,那么人的灾难就多,痛苦就多,烦恼就多,智慧也低,心胸也狭碍,命运不顺不如意。当一个人正能量多,负能量少时,其人难有大病,多身体康健;当一个人负能量多,正能量少时,其人多得重病恶病,即便花钱医治也不能解决问题,像很多人得了癌症,吃药化疗手术,最后还是转移,再后来扩散,全身都是了。所以,性与“命”体虽即相和又独立的形而上系统。但是从根本上却相互影响,尤其是性对身体的影响尤为重大!古代大德们认为,“性”是人生命的“主宰”,佛家讲“一切唯心造”,所以一个人要获得健康、幸福、智慧必须从心性入手。所以,在中国古代“养性”、“养心”是“养生”的根本。要想养好性,必须找到性的根本!性的根本,是本性,即道性,为创造和主宰万物的道。养性以本性为标准和追求的目标,才可以使人得到究意圆满。而香的作用之一就是静心宁神、清净本性,香供养既能增加人的福报和功德,也可以消除人的负面能量,消除人的恶业,减少人的烦恼和诸种苦楚。
  
  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后天的“险心”和“躁欲”所致,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病由心生”。生活中,人们通常对一些事物存有侥幸、取巧等不良情绪及心态,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能抑制的躁欲,这些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障碍,这种障碍往往因诸多不如意而烦恼丛生、心火淫烧、燥气上浮,导致人体局部经络的堵塞、不畅通,从而引来病邪侵体。所以,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道德、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
  
  当然在养生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就目前社会上的养生方式而言,多数的养生用品都是以养身养气为目的,根本做不到养心。
  
  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在达观宁静的心境下,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代偿力、康复力进入了最佳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最佳的组合。
  
  各项机能阴阳平衡,和谐运行,精、气、神、形达到最佳境界,心灵平静了,心理就平衡,生理就稳定,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了,也能很快重新平衡。而这一切决不是养身养气的药物及养生品所能达到的。
  
  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它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喜、怒、哀、乐、悲、恐、惊”都是人的情绪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幸福快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何以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
  
  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身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失和,脏腑则伤。
  
  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及周围环境的一切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同时还会造成经脉不通。
  
  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
  
  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
  
  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而香的作用和功效之一就是静心宁神。当人们心烦气躁,意乱神迷时,点然一柱好香,清净心神,去除躁气,可立刻达到静心之目的。诸香之中,沉香效果最佳最快最明显。
  
  养心重在养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形之体是可以补无形之性的!精和气就是有形身体的部分,而神即是性的部分。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
  
  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如果你的心灵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
  
  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自然也会有个好身体。
  
  为人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
  
  香,可以清除人心灵上的尘垢,让人心神超凡脱俗、清净无染。快速而直接地达到养神之功效。从而达到改变人身体气场,理顺气脉,活精化血,滋养脏腑及身体,达到袪病养生的真正功效。
  
  养心务必养德
  
  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
  
  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居家用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传统居家生活中的用香,营造了一个芳香四溢的氛围,既有利于心性的愉悦、心神的安守,也有利于居住环境的阳气生发,有利于身体的防病养生。这样的环境可整合身心、性命,使之达到平衡、有序。身体、性命的有序化是健康的根本。一个性命健康、有序的人,心胸必定畅达,多欢乐而少烦恼,这也是中华养生学说的根本。
  
  六、香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古代文人如何用香?
  
  焚香,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是一件雅事。孟子说:“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看来孟夫子不仅喜香,而且有其理论根据,人们从内心深处喜欢香。有了一定经济条件的文人们,不仅用香,而且还想尽办法制作自己喜爱的香,要用香烧出情趣来、烧出意境来、烧出学问来。如此,不仅制香、使用香器,连焚香的方法也是文人们研究的范围。我们从杨庭秀的《焚香诗》中可见其大观。诗云:
  
  琢瓷作鼎碧于水,  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  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  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  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  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  却作书生真富贵。
  
  历史上对传统制香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
  
  文人中有许多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傅咸、傅元、黄庭坚、朱熹、苏东坡等。苏东坡即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作为生日礼品的记录。仅文人墨客因对香品的喜爱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近百种;“龙涎香”则有五十余种。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种荣耀。而且,许多香还要引经据典,甚至配以诗词。雅士制香,附庸风雅者人数更众,其它各业人士为示其风雅,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香的使用,逐渐成了全民的习俗。制香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古代民间为何烧香?
  
  香虽是形而上的高雅之物,上品之香价逾黄金,但烧香、用香在寻常百姓家也是日常之事,民间通常在节日以祭祀烧香达到祈愿福祉、寻求平安的目的——大概从一年的腊八开始,“腊日祭”或佛祖成道日,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主要祭祀仪式开始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还要祛疫,祈求健康;腊八之后,腊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更是需要烧香;除夕之夜、正月初五路神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二日春龙节(龙抬头),还有寒食节、清明节、立夏节、天贶节、翻经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等等众多节日,都是祈福烧香的日子。
  
  除了特殊节日,人们在遇有红白喜事、孩子初生、建房淘井、科举得中、合同立约、义结金兰、天灾人祸、发财丰收等,是一定要举行相应仪式的,烧香则是仪式上必行的程序之一。当然有些人家或商户供尊财神或是其它神位也是要烧香的。
  
  民间烧香都有哪些形式?
  
  中国人对烧香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宗教的敬畏,不敢随意冲撞;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求拜烧香是为了请神保佑。烧香,在香港台湾地区常称为拜拜,是最常见的敬神方式。点起香烛,向神拜上几拜,更虔诚的,则跪下叩头几响,同时心中默默祝祷。
  
  民间的烧香有许多习俗,其中一个是所谓烧头香。头香就是第一炉香,尤其是新年的第一炉香。老百姓认为头香功德最大,可以获福最多,所以常常争烧第一炉香。如果是新年(农历正月初一)烧头香,虔诚的香客常常在除夕的午夜就开始早早等候了。当然,这纯属迷信行为!只能说上香之人“心诚”而已,而这个“心诚”则带着功利色彩的,但上香功德还是存在的。
  
  除了烧头香,某些地方的民众还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就是在初一早晨,提着香篮,连续烧满周围十座庙。其用意与烧头香相近,亦属迷信行为。但其供养功德还是有存在的。
  
  民间烧香的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做法是烧拜香。所谓烧拜香,是指向着某一寺观神庙等地方,一步或几步一拜。比如湖南衡阳一带就有上南岳衡山烧拜香的习俗,一般是香客携一张小凳,上设香案,几步一拜,渐次上山。
  
  薰香
  
  用香时,直接点燃香品,在古代称为“焚香”、“烧香”;不直接点燃香品,而用其它发热的物品“间接熏烤”香品,可以免于烟气,也可使其香气的释放更为舒缓,此类香品古称“熏香”。按现在的习惯,古称的“焚香”、“熏香”可一并称为“熏香”。借助木炭和香煤、香饼来熏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其基本要领是:不直接点燃香品。
  
  古代用香品熏蒸衣物
  
  据史料记载,古代人们常用香品熏蒸衣物,使衣物带有一定的香味,古人“兰汤熏衣”就是用熏蒸的方法。熏蒸衣物的主要程序是——
  
  将水和香品一起放入容器中;
  
  将衣物等需要熏香的物品置于容器上方;
  
  给容器加热,控制到适当的温度,使香气不至挥发太快;
  
  可选择一个狭小的空间,较大的容器,或“罩”在帷帐里,避免香气散失。
  
  经用香品熏蒸的衣物,可以袪除异味、秽气,还可以起到杀菌的功效。
  
  寺院里为什么烧香?
  
  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中,庄严的佛、菩萨或立或坐于大殿之上。从汉明帝把佛像请进中国,到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一场场法会、佛事活动不断地在这里进行着,一炉戒定真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人们和佛菩萨交流的最佳媒介。在佛教中,香为最殊胜的供品,如《法华经》之“法师品”列出了“十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其中四种都是香品。“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所以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不仅用香,而且上香前后都要有恭敬郑重的礼仪。在重大法会上,上香之前,全体僧众先要跪拜持诵专门的供香偈语才能上香,上香之后也要再诵念赞偈。
  
  香在礼佛、供佛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佛、菩萨的恭敬,同时通过烧香供养,与佛菩萨建立沟通,进行信息的交流,培补本性善根,以达到觉性圆满,生起“智慧之香”的目的。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
  
  佛教认为香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智慧洞开的贤圣甚至能散发特殊的香气。据经书记载,佛陀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普熏十方,震动三界。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性”之香。同时,佛教认为香能够使人修身养性,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合理、正确的用香能使人心生欢喜,空灵澄澈,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正定。香是修道的助缘,供奉香品如提倡正气,亲之、近之则大为受益,在打坐、诵经等过程中用香,使人在静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扶身心根性向正与善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修行的次第。寺院内外处处薰香,更是营造良好的修行环境。
  
  七、修行与香有什么关系?
  
  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修行、养生目的的诉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血相和、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当一个人性命相合、脏腑气血相和、品质高尚时,则正是与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性——道相同相合了。
  
  香是唤醒本性的妙物,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从修行的根本上来看,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以“本性”的提升与圆满为本根的——佛家讲“明心见性”为佛;道家讲“修真炼性”成真;儒家则是“养德尽性”至圣。诵经、坐禅无一不是为了返现本性的真“我”,强调在其过程中用香也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
  
  人们要想在世间活得快乐幸福美满,走对人生方向,那就一定要与道相同,即做到天人合一。如果人的理念及发展方向与道不同,那其人就一定会心中烦恼苦闷,受到精神煎熬,身体也会失去健康,行为做事也必然处于矛盾是非与纠结之中,事业和财运也会波折不断,即便身居高位也会因所处位置所带来的是非之事而痛苦烦恼,虽有钱财但也会总有纠纷破财之事,即便进财,也必然不顺心;家庭也难和睦,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所以,人要想生活得快乐幸福美满,就一定要在方方面面上与道相同相通相融。是故无论出世入世,人人皆要修行悟道,达到与道相通相融相同。要做到与道相同相通相融,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内心中直接觉悟,二是从环境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而得道。显然第一种情况,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达到,即便是体现如此,那其实也必然受到环境的正确影响。所以,人要与道相同相通相融,还是要从环境上下手!惠能再有悟性,也须弘忍引度。但在世间,人们身带秽气臭气病气,在理念上自私自利,甚至互相陷害,而今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严重,这样的环境完全隔绝了人们与外在环境中的道的融通,让人做到与道相同相通相融呢?难道是污染的环境相同吗?让自己也同样的污秽?身体从里到外也是如此污浊?那身体岂能健康?这不是与道相融,而是与污浊相融合。而人自身的秽气臭气都很重,五脏又有病气,病气又外泄出来,再加之心态和人生理念不正确,让自己无法与道相同相通。而香有袪除秽气恶气病气邪气毒气等功效,同时又可让人静心宁神,恢复平静详和的心态,从而为人们与道相合相融提供了条件。尤其是沉香还有去痛的功效,让人身心中的苦痛减弱,从而能身轻物外,为道我无二提供了方便。与道相同相通相融了,人们的身心获得了自在快乐幸福力量,事业顺利,求财方便,家庭和睦,快乐的人生,美满的生活也就得到了,夫复何求呢?
  
  一瓣清香遍法界
  
  拈香供佛,是藉此熏染自性清净,贴近佛菩萨本怀。在清爽芬芳的氛围中,尘世的纷扰、纠葛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轻逸、持稳;凝神静观袅袅香烟,藉此,人天的距离被拉近了,诸佛菩萨如现眼前,怀慰着众生的疾苦。香,可谓是凡界与圣者间的信使。
  
  像隐身的精灵,你摸不着它、看不到它,可它却能自鼻根直达身心的根底,激活最真实的感受。像徜开的双臂,它能超越语言的隔阂,弭平种族文明的差距,在它之中,所有人都能恣意畅怀,任心灵的悸动自在奔驰。
  
  这就是香,它是人类史里颇富美感的一页,也是文化长流中最粲然耀辉的光影。芬芳的香气,能深入人的意识底层,唤醒过往的生命经验;当阵阵清香幽缓地浮荡在空气之中,它带领着人们一步步迈向属灵之地,一点一滴开发自性里待耘的良田。
  
  闻香入道
  
  香是人类共通的经验,它能勾动我们种种美好的感受、体验;佛教的用香更是性灵升华的助缘,它能使我们在信仰的感通间荡除凡情,开发自性清净。只是走进今日「香火鼎盛」的台湾庙宇,大把大把熏烧的香烟,往往成了信众们身心的负累,常熏炽得让人不敢领教。这一方面是由于香客们使用的香品质参差不一,其中甚有不少是以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香料制成;再者是台湾的用香习惯仍有待改进,不少人仍以为香烧得愈多,愈能向诸佛菩萨表达虔敬之意。用香的迷思,实有待正信的佛教徒们以正确的言行加以导正。
  
  香不在多,心诚则灵。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凝神静观缕缕清烟,或笔直冉冉而上,或迂回缭绕而行;时而旺炽澎湃如坠五里雾中;时而形单孤拔如绝壁卓然静逸。潜心摄受入鼻根之香气,或馥郁、或清新、或雅致、或醇厚……香的千姿百态,如梦似幻,似假还真,一如众生实相,皆是存在与虚无相续间的泡影。透过对香的观照,能感得这层深意,无怪乎香严童子能够闻香入道、孙陀罗难陀能观鼻息出入如烟而证得圆通了
  
  修行打坐用香应注意事项
  
  修行打坐时上香有双重涵义,既是为了营造一个沉静美妙的空间,帮助修炼者入静、冲关、开窍,同时也是一种礼敬,所以上香时应保持端庄恭敬。
  
  打坐时,身心放松,呼吸深入,周身毫毛孔窍开放,沉静心境,尽量屏蔽外界的干扰,及个体内心的混乱,尽量保持空灵的状态。
  
  由于修行打坐过程中,人的身心均为开放的状态,此时香烟与香气极易进入体内,或影响到心念的状态,所以在选择修行打坐使用的香品时,尽量选用天然原料合理制作而成的香品,既保证对人体无伤害,同时真正促进修行次第的提升。
  
  八、中国传统香品与西方香品的使用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用香与西方人用香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用香重在消除或冲淡因大量食用肉类食品和自身散发出不良的体味,当然还有身份的象征等其它用途。西方人用香亦如西方文化般直意表述,制成香水,即时喷洒。
  
  而中国人用香的目的首先便是道德的自律和养生养性。香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美好、高尚、吉祥和道德品质的象征。是人天、性命、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结果。儒家的“修身、自省、仁”和道家的“无为”都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而佩香、用香正是在这一完善过程中对助阳之功,“纯阳之气,凝之为香”是古人对芳香类植物的生成机理的界定,所以焚香有利于扶自己到达预定目标的标志和提醒。除了佩香之外,我国最主要的用香形式是熏香,是通过焚烧或对香品加热而使香气弥漫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感受香对人的不同作用。人们用香的过程,不仅是作用于人,同时还要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从五行的角度来讲香品有扶正正助阳。
  
  九、香道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什么是香道?香文化与香道产生于我国,后流传到了日本。是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时带去的。香文化到隋唐之时已是普及,香道便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香文化已达羽翼丰满,发展到了极至,为香道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前提,以至让香道文化走向成熟。
  
  香道是香文化的升华,其与道融合!首先我们要说明道是什么?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先贤谓之曰:“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为‘道’”。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咏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香切近人的心性之时,便才使人们从心灵深处喜欢上了它。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还必须熟知香药药性,在对众多的香药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为使组方设计的效果更加理想,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上好的香品还须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所以,学香、用香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学习及运用。要想学好传统文化和国学,那么香道文化就不得不察!
  
  历史上,人们在品香时的形式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唐代的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进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李密本人如何咱们不去讨论,但就其这种为感悟天地之道而用香的方式来说,还是相当正确的。因为悟道就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到大自然中,焚烧能沟通人与道、凡与圣的香,让自己与大自然、香、道合为一体,达到悟真证道的效果。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每一次品香都是在感悟着什么,也或许是一次次的开悟或心灵转化的过程吧。
  
  香具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香具分为普通烧香时的香具和香道上所要使用的香具。香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罐、香盒等,而香道上还要用到香具插瓶、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香帚、香篆、香压、香刀、云母片(或银片)、打火机、炭、炭盘、炭架、灵灰等。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工艺品和饰物。
  
  常用的香道用具:
  
  香道上的香具,往往是成套的,如成套瓷制器皿,成套铜制用具。成套的瓷制器皿往往包括香炉、香罐、香具插瓶、炭盘等。
  
  1)香炉,以铜制和陶瓷炉较适用,目前香道上多用瓷炉,而且现在还有电香炉(好一点的可以调温,差一点的则不能调温)。香炉大小应适中,烧盘香最好用带盖的盘香炉,会使香气更益人。
  
  2)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3)香具插瓶,多铜制和陶瓷。用来盛放香铲、香筷、香压、香夹、香匙、香帚等。
  
  3)香罐,香罐多为陶瓷制和紫砂。目前,香道上多用瓷制的香罐。用以盛装香粉。
  
  4)香盒,又称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方型,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平时装香用。开封、开盒的香容易受潮,落上灰尘,散发香药气息,所以开封、开盒的香要装入盒内。木盒、瓷盒均可。
  
  5)香铲,整理香灰,处理香根用。历代多为自制,有铜、银及其它金属制作皆可。
  
  6)香筷,提取香根,整理香品用,商店里一般银筷、铜筷即可。
  
  7)香夹,用于夹取香品。
  
  8)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9)香帚,清理香具上的粉尘,以示敬重。
  
  10)香篆,压香末为篆纹,循序燃点,篆纹吉祥,香云缭绕,有祝愿祈福之意。古人也用作计时,南宋时杭州城曾盛行香篆。目前,好的香篆多为铜制,一般的多为合金。
  
  11)香压,用来整理香灰,使香灰平整或者平滑,常用于隔火熏香中为香灰整理造型使用。一般材质铜质较多,也有银质。
  
  12)香刀,用来切去香木,便于熏燃。
  
  13)云母片(或银片),在埋炭熏香的玩法中,用以盛放香粉于炭上(炭是被埋在灰中的,并与云母片或银片有些距离,并不是紧挨着。)
  
  14)打火机:熏香打火机由于受各种香炉造型限制,一般多用头部可弯曲打火机;在隔火熏香中,燃碳用打火机多用喷火式打火机,方便初速燃碳。这几年随着香道文化的复苏和重新发展,打火机的种类和样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鉴赏和观玩价值。
  
  15)炭,多是长方体,长约两厘米、宽约一厘米多一点,厚约接近一厘米,当然这也是估算的,并不是精确数据。炭用以埋炭无烟熏香玩法,这是香道的古老玩法。
  
  16)炭盘,在烧炭及盛炭时用的托盘,多为瓷制,在烧炭时上面要加上炭架。
  
  17)炭架,烧炭时放在炭盘上的钢丝架。
  
  18)灵灰,香炉内要用好的香灰填充。最好用香品好的香灰,好的香灰越烧越有灵性,不可随意用差的香灰或其它东西填充。香要天天烧才能使香灰有灵性。保持香灰的灵性是达到烧香效果的重要环节。现在在香道使用上,较好的香灰则是日本的火山灰,其色纯白。
  
  香炉
  
  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是燃香最常用的器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香炉——博山炉。历经千年的中国香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真正记载其各阶段发展状况的标志是各个历史朝代使用的香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被称为鼻祖的,是汉代的博山炉。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期。后来,这种炉盖高耸如山的博山炉逐渐演变成香炉的一个固定类型。后世历代都有仿制,并各有变化,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博山炉。虽然在博山炉之前已经有了熏炉,但都不象博山炉那样特点明确,使用广泛,影响久远,所以人们也常将博山炉推为香炉的鼻祖,并常把“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
  
  香炉中的极品是宣德炉。明朝宣德年间,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黄铜(即“风磨铜”)。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铸造鼎器所用的多数是青铜,很少用黄铜,所以,明宣宗面对这些有黄金般光泽的“风磨铜”如获至宝,决定用之制造宗庙祭祀的鼎和内府日常使用的炉具。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宗责成宫庭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督办制作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黄铜香炉——宣德炉,也常称宣炉。自此开创了大量使用铜炉的先河。
  
  宣炉不仅首次使用了优质的黄铜,而且冶炼极为精纯。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此外,还熔铸使用了数百两赤金,数千两白银,以及不计其数的名贵宝石。除了用料的精良,宣炉的铸造方法也有很大的创新,不同于以前的翻砂法,宣炉所采用的是更为细致的失蜡法。砂模颗粒粗糙,而蜡模则平滑、细腻,使宣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滑柔顺的质感。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香炉有哪些?
  
  1)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2)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3)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4)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
  
  5)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6)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7)车内香炉,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模式,让香能随时伴随人左右,于是生产商们又开发了很多香炉新产品,其中汽车内的熏香炉就是典型的代表。车内熏香炉,置于车中,让人在旅途和工作中便能闻到清新芳美的香气,让人在开车中便能放松身心,达到静心宁神及养生的功效。
  
  8)电香炉,近几年的产物,外表多为陶瓷制。用电加热香粉,使其散发香气。但电炉不能使香粉中的香得到充分利用,故被电炉烧过的香粉,还需用火炉进行彻底燃烧,达到充分利用及避免浪费!尤其是沉香粉,如此珍贵难得,浪费实在可惜。
  
  香道在焚香时的要求
  
  香道在焚香时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基本概括为四要:
  
  首先是心净、身净、香具环境净。心净是一件庄严殊胜的事情,欲要达到的焚香的目的与效果,净心是一件根本的要求,心不净则焚香是走过场、是应付,不会有好的效果,谈不上沟通;身净是说明对焚香的重视与恭敬,所以焚香前要净手、净身,甚至沐浴更衣,重视程度越高,则效果越好;环境和香具要洁净,对于烧香的环境和香具,要时时保持洁净,保持洁净就是一种修行,一种恭敬,一种功德,一种对自己的负责。
  
  第二,香具要齐备。既要焚香,香具不可不重视。香具要如法,特别是固定的佛堂、净室必须要用固定的、规范的香具。
  
  第三,理香。理香即是在上香前要对香进行净捡或开盘。理香时要心平气和,全身放松,动作轻缓,心浮气躁会把香理坏或者破坏香的效果。如盘香,在开盘香前要用手转圈轻轻掰开盘与盘之间相粘的地方,然后再开盘,线香要选择长度相同的为好。
  
  第四,选香。焚香一定要选择好的香品,才能有好的效果。好的香品应为纯天然的沉香、檀香等,当然首先者必是沉香。
  
  香道之道养神养生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作用:清新,爽神,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在防病养生方面,香可以预防传染病和温疫。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而诸香之中,防病养生效果最佳者,莫过于沉香。这也正是沉香成为最为名贵的诸香之首的主要原因!
  
  同时香道本身更是养神养生。香道的玩法,需要心平气和,心静神宁,否则理香理不好,香道进行也必然半途而废或是出差错。如打香篆,如果心气不稳,内心不静、烦躁、心急、心神不定,则打香篆必然失败——香粉的篆纹要么疏密不均,要么折断残缺,或是干脆打不成。这个大家可以在现实中体验一下,实际操作一下打香篆,就能完全体会到了。故运用香道是炼心行为。在一次次的香道体验中,人的心会炼得平静和气,不再浮躁、急切,神识自然安宁,心平气和之下,人体的经脉畅通无碍,脏腑得到最大的滋养且功能发挥到最好,人体的免疫力、代偿力、康复力达到了最佳。
  
  

金牌堪舆师

邱顺超(江苏)
李廷华(广西)
金牌堪舆师:谢贵文
尤榛郡(甘肃)
金牌堪舆师:尉汤渺
朱洪生(江西)
金牌堪舆师:史会全
金牌堪舆师:曹正权
金牌堪舆师:聂强
金牌堪舆师:贺业志
金牌堪舆师:岳保德
张怀德(浙江)
风水频道
任樟芳解读:道教风水 
熊有贵:风水改变了他的信仰 
熊有贵:卷烟厂五行的调整 
刘世存:这一个是第二胎女孩 
刘世存:青龙水和黄泉水概念 
刘世存:卯方卫浴损男丁 
刘世存:划定两圈查到底 
刘世存:对一个客户提问的解答 
覃科霖:日课冲元神,两户人家均出事 
覃科霖:坐山骑缝父子不和 门开错位耗财体 
覃科霖:坐山与水口不配,子孙婚姻肯定出问 
覃科霖:办公室大门及周边墙角对身体健康确 
覃科霖:门面布局与生意及健康密切相关 
覃科霖:大梁压门、入宅日课冲元神损丁、疾 
覃科霖:形峦不好、理气衰败都会使人招灾 
覃科霖:调整床位肩周炎自愈 
覃科霖:调整床位,祛病又进财 
覃科霖:大门在J方,自己右腿疼,长子运气 
覃科霖:堪测套房实例 
覃科霖:调整布局成效显(之一) 
覃科霖:峦头为体蕴藏人命寿元玄机 
钟德平:儿童房文昌风水 
钟德平:2015乙未羊年九宫飞星开运风水 
丁浛钰:过路阴阳断(东南方巽卦) 
丁浛钰:过路阴阳断(东方震卦) 
熊有贵:判断他家坟地附近有高压线 

姓名频道

王荟铭:玩童十岁抑郁症 改名一月变聪明 
熊有贵:孩子起名 
邵金帝:好名字源于五行及平衡 
熊有贵:害人不浅的起名大师 
申春林:姓名学八十一个数理的含义更新(下 
申春林:姓名学八十一个数理的含义更新(上 
熊有贵:姓与赌博的故事 
熊有贵:名字带姓叫命运变凶 
熊有贵:后羿射日的新故事 
李达:改名就一定能有好运吗 
熊有贵:姓名——伴随您的一生 
熊有贵:女孩子起名 
熊有贵:水火之间的调节 
张清泉:怎样取一个好名字 
张江:姓名学典型失误撮要 
张江:姓氏的笔划 
张江:谨慎使用笔划有争议的字 
张江:确定笔划的步骤 
张江:确定笔划的六大原则 
张江:姓名学与本字──兼谈汉字的诸种形态 
张江:姓名学与《康熙字典》 
张江:姓名学与六书 
张江:姓名学与《说文解字》 
吴志文:浅谈姓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杜岚峰: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 
杜岚峰:起名的忌讳 
 
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版权所有1999-2018       客服QQ:747819708           投稿邮箱:747819708@qq.om
温馨提示:文章、案例、图片上网更新请将材料标注上姓名发至指定服务邮箱
747819708@qq.com,以便及时更新。每周的星期一为统一更新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京ICP备:10034657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