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刘宜国:求证论
作者:刘宜国 来源:易经 2015-03-27 09:59:18

  【摘要】刘宜国创立求证论,揭示其性质和特征,总结出发展的辩证关系。
  
  2010年6月,易学家刘宜国总结归纳、研究论证、创立了求证论。
  
  求证论,欲知从何而来,还得从头说起。
  
  求证,源于数学上的“由已知求未知,从已知证未知”。广义求证,与其一模一样,而且它广泛存在于、应用于各个阶层、领域、行业。
  
  1. 定义
  
  人生二事,由已知求证未知,为实现某一需要、愿望、目标……而作出的努力,叫做求证。
  
  已知是指已经成熟的理论、技术、方法、真实的信息……,即已经知道的、掌握了的、现在的叫已知。
  
  未知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将会产生的结果,即不知道的、没有掌握的、将来的叫未知。
  
  任何事物几乎都具有双重性,这种区分已知和未知的方法,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例如,二十纪五六十年代,有人穿“土布”,因为“洋布”比土布更好,因此后来逐步都穿洋布。由于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自己能够生产了,不再进口洋布。知道有洋布的信息,对于洋布信息而言是已知。成熟的土布加工技术是已知,没有制造洋布的技术是未知。
  
  棉袄→呢子→羽绒服→防寒服(保暖衣)……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穿棉袄的时代,棉袄是已知,呢子是未知。在穿呢子的时代,呢子是已知,羽绒服是未知。在穿羽绒服的时代,羽绒服是已知,更高级的、更好的防寒服是未知……。
  
  由已知求未知,是一个推算过程,包括:推算、探索、计算、作图……
  
  从已知证未知,是一个推理过程,包括:推理、证明、论证、研判、实践、预测、模拟演示……
  
  已知与未知,它是事物内部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已知相对固定、稳定,属静为阴。未知是变化的、运动的、不确定的,属动为阳。
  
  求与证,只是相对而存在的,不是绝对的,有时甚至是同时并列而存在的:既有求,又有证;求中有证,证中有求。
  
  求与证,属于方法、技巧。
  
  人生二事,由已知求未知,从已知证未知。不同层次的人,区别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低层次的凡夫俗子,求证小事;高层次的达官贵人,求证大事。
  
  政治家研究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人类大事、改革创新……;思想家探讨精神支柱、动力源泉……;科学家解决科技难题……;军事家捍卫领土完整……;明星,追求技艺领先……;平民百姓,谋求柴米油盐……。这里的研究、探讨、解决、捍卫、追求、谋求……,都是人类为实现某一需要、愿望、目标……而作出的努力。
  
  2.性质
  
  2.1求证无处不在
  
  凡是有思维能力的人,都存在着求证,即求证无处不在。
  
  2.2永恒的求证
  
  求证无止境,即永恒的求证。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阶段性新结果,原本属于未知的看似偶然,实际却又成为必然的新结果。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未知→已知→新未知→新已知→……以致循环,往复无穷。
  
  3.特征
  
  求证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升华性、前瞻性。
  
  3.1普遍性
  
  求证无处不在,即普遍性。
  
  3.2连续性
  
  未知随着时代进步的变化而变化,即连续性。
  
  棉袄→呢子→羽绒服→防寒服……具有连续性。
  
  3.3升华性
  
  已知随着时代发展的升华而升华,即升华性。
  
  由于棉袄太臃肿,后来通过研究,相继发明呢子、羽绒服、防寒服……。即由低级向高级升华。
  
  3.3.1升华性的特征
  
  新替旧,优汰劣,真胜假,先进取代落后,美好排斥丑陋,正义压倒邪恶,高级战胜低级……
  
  3.3.2升华性只有定理
  
  现在有了防寒服,不需要回过头去再穿土布,这就是发展的升华性所决定的。
  
  因此,升华性只有定理,没有逆定理。
  
  3.4前瞻性
  
  提前求证得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即前瞻性。
  
  当某事物处于困境、低潮、停滞时,就会出现改革、创新,寻求突破,以期获得生机、活力,走向兴盛。当某事物达到阶段性隆丰、鼎盛之前,就会向更高级别升华。
  
  比如,假设现在的大米2.6元/公斤,经过求证后得知,过半年会达到3.2元/公斤,商人就会立即收购大米囤积待涨,以期届时获利。这一过程,就是求证的前瞻性。
  
  3.5转折点
  
  突破“未知”,进入“已知”的瞬间,即转折点。
  
  只要越过转折点,未知就转化为已知了。
  
  3.6转化
  
  已知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即转化。
  
  从地震出现→寻求地震规律→掌握地震规律→预测地震,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是“已知→求→未知,已知→证→未知”的全部过程。
  
  从棉袄→呢子→羽绒服→防寒服,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变迁过程。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求证是已知与未知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桥梁、纽带、中介……。
  
  由已知求出的未知,原来属于未知,现在转化成新的已知,经过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以后,新的已知又会产生更高、更深层次的新的未知……,以至往复无穷。同理,从未知证出的已知,依然如此。
  
  由此说明:已知和未知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相互转化。
  
  3.7时间跨度
  
  不同的事物,从已知到未知,其间需要的时间不一样。事物越简单,需要的时间越短;事物越复杂,需要的时间越长。
  
  3.8预测属于证未知
  
  在易学预测领域,探索是由已知求未知,预测是从已知证未知。例如,通过探索已知的地震,可以总结出地震在奇门符号中的显示规律,总结规律是求未知。掌握了地震显示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地震。掌握的规律属于已知;用已知的规律,预测未来之事,就是证未知。
  
  “证”的方法之一就是推理。当今著名的奇门导大师张志春在《开悟之门》一书中说:易学预测的途径和方法,实际是模拟预测,本质是哲学推理,哲学预测。易学预测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中介媒体实现的: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中介媒体是易学符号和象数理时空科学动态模型。
  
  用已知的方法、技术、理论,去预测未来的某事,就是证未知。我们用周易,预测未来的自然灾害、天时气象、地理环境、健康疾病、婚姻产育、工作就业、考试升学、晋级晋职、经营求财、投资风险、债务追讨、出行出国、行人走失、失物寻踪、诉讼牢狱、刑事案件、地震旱涝、汇率波动、战争风云、军事事件、股票期货、故障诊断、体育竞赛、职业生涯、人生际遇……等各种事物的发展趋势、阶段性结果或结果,都是属于证未知的范畴。
  
  4.辩证关系
  
  通观前述,我们归纳得出发展的辩证关系:
  
  4.1通过已知,求未知、证未知,即使是目前有不能求的未知、不能证的未知,也是暂时的,总有一天能够求或证!
  
  4.2解决问题靠智慧,不是盲动或蛮干。新问题,通常要用新办法、最好用好办法解决。
  
  4.3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没有先进方法指导的实践,都是盲目的实践。
  
  4.4科学,认识世界。技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先进的技术去改造世界。
  
  4.5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理论创新是关键,技术创新是保证。
  
  4.6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新,只有更新。
  
  4.7岂能碌碌无为,争当时代先锋。
  
  4.8看似简单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5.结论
  
  显而易见,我们不难得出颠扑不破的真理——上述各要点,见“求证论互动百科”。

 

 

  欲了解更多请登录刘宜国个人主页:http://www.cnzrz.com/yxds/html/?737.html

金牌堪舆师

邱顺超(江苏)
李廷华(广西)
金牌堪舆师:谢贵文
尤榛郡(甘肃)
金牌堪舆师:尉汤渺
朱洪生(江西)
金牌堪舆师:史会全
金牌堪舆师:曹正权
金牌堪舆师:聂强
金牌堪舆师:贺业志
金牌堪舆师:岳保德
张怀德(浙江)
金牌堪舆师:吴金生
金牌堪舆师:任樟芳
庄登闳(浙江)
新闻频道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第七届联谊会通知 
蒋才福:第二届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聂强:四川省达州市道协宗教法规培训班会议 
方为民:凝聚传承易学正能量塑造专家名师新 
方为民:易经智慧传承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第五届高峰论坛联谊会 
北京广化寺、雍和宫附近“算命先生”骗钱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熙国:莫把 
鲍鹏山:孔子为何不为人算命 
宋楚瑜副手林瑞雄:钻研易经不是算命是做学 
河北农民冒充算命大师诈骗两千万 北京 
北京一男子分饰两角冒充算命大师与多名女性 
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冯沪祥讲述:《易经 
探寻中华文化最玄妙篇章,看千年《易经》如 
鄂州七旬老人、易经学者邵伟华连续15年反 
《易经》从起名字、看风水到讲养生课,这个 
借邵伟华之名招摇撞骗 能掐会算没算 
台湾男子深夜偷父遗体 原是听信风水师 
名师培训班
释德昌:九玄风水学培训班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2015年招生通知 
李云:2015年《风水师秘诀》招生简章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第六届联谊会通知 
张钟羽:易卦些子法培训招生简章 
徐晶亮:堪舆培训班招生简章 
施长德:《易学堂》易学培训班招生 
李宏道:堪舆与奇门遁甲培训招生简章 
谢贵文:《实用堪舆学》授课公告 
许传琛:相面识人培训班招生简章 
何世荣:关于传授《玉皇天香》有关问题的答 
何世荣:或成或败世间客 亦富亦贵玉皇家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阴阳风水一班通(黄帝 
韦树勇:形气风水实践班招生简章 
刘世存:人生基因体系招生简章 
吴易达:2012年易达神数招生培训简章 
何世荣:道家飞奇门高层破局法培训通知 
陶敬玉:周易与企业管理培训招生简章 
 
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版权所有1999-2018       客服QQ:747819708           投稿邮箱:747819708@qq.om
温馨提示:文章、案例、图片上网更新请将材料标注上姓名发至指定服务邮箱
747819708@qq.com,以便及时更新。每周的星期一为统一更新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京ICP备:10034657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