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一个早期奴隶制国家,正处在上升时期。这个新兴的国家刚从原始公社制脱胎出来,还保留着氏族制残余,带有浓厚的大家庭公社民主、平等的遗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并不那么突出。周文王又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实行了一系列有利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政策,延缓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国家出现了政通人和,上下相安的大好局面。 经济上,周文王采用了一种类似劳役地租的剥削方法。一夫耕种百亩田地,再出力为公家助耕一定的数量,剥削率约为十分之一。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下》所说的:“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这种剥削率较商朝奴隶制国家轻。另外,周文王还打通关隘,使人们自由经商。在关口和市场上,只稽查异言异服,而不征税,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对于山林川泽不加禁止,允许百姓任意猎取野物。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这能防止自由民的分化,保证农业上有足够的劳动人手。 这些经济措施巩固了周族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使西岐逐渐兴盛起来,同时笼络了人心,得到更多的人支持他。《诗·大雅·灵台》描写文王修灵台的情况,说文王下令建造灵台不要太急,而老百姓奋勇争先,唯恐落后,很快就将灵台建成了。这是周文王实行“仁政”的结果。 不过周文王毕竟是奴隶制政权的代表人物,阶级本性决定他一定要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决不会专门为奴隶们着想。《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申无宇有一个看门的奴隶逃入楚灵王的章华宫内,申无宇到宫中追捕,有司不肯交出。申无宇在对楚灵王所讲的一番道理中,曾经提到:“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阅’。”杜注云:“荒,大也;阅,?也。有亡人当大?其众。”文王制定“有亡荒阅”的法令,就是定期大规模地清查逃亡的奴隶,有奴隶逃跑就把他们抓回来,谁的奴隶还归谁所有。这是保证追捕逃亡奴隶交还原主的法令。另外,文王还允许“仕者世禄”,即在朝为官的人,其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的俸禄,这就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一致拥护。这样一来,商王朝属下的一些小国,有的被周武力征服,有的因害怕周族的势力,同时也为了逃避商奴隶制国家的控制,而主动依附于周。甚至在商政权内部的一些奴隶、平民以及中小奴隶主,也不堪忍受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逃亡到周这边来。 周文王遵循古公、季历以来的做法,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他对有本领的人十分敬重,有时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也要招待那些贤才。对于人才,周文王知人善任,不求全责备。他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贤明而有才干,文王就内举不避亲,用做卿士,后来对周王室多有建树。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君有两个儿子,长子叫伯夷(墨胎氏,名允),次子叫叔齐(名致)。孤竹君临终,遗命立次子叔齐,叔齐不受,让位于伯夷,伯夷亦不受,两人相持不下。他们听说西伯文王养老敬贤,相偕而去,归依周文王。辛甲,原是商纣王的臣子,纣王淫乱,辛甲数谏不听,便离殷而至周。周文王亲自接见,知其贤能,用做公卿,封在长子(今山西上党)。其他如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等社会贤达,也慕名都来投奔。周王室一时人才济济,众望所归,与商纣王远贤近谗,众叛亲离形成鲜明的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