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李政民:孔子近古时期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下篇)
作者:李政民 来源:职业易学家 2012-11-07 12:20:30

  ————道学?仁学?人学?儒学?科学
  让我们再回到宇宙本体(天道)诞生万物并且使之再生的“元亨利贞”四种美好德性——“仁”上来说事,讨论孔子如何把求索的目光从万物身上移到人身上。看人与万物共同的天性以及人与万物在本能的维护再生的四德方面所表现的极大差异,是人类在现阶段高度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人的再定位,所必须重温的课题,所必须再度弘扬的人文精神。因为目前的地球人面前又多了一重人造的自然——科学,科学高度延伸了人的功能的同时,也在高度地扼杀着人的天性。使人在自造的自然面前表现的比远古原始人在大自然面前更怯弱。宇宙本体呈现的本真的自然与人造自然之间的不协调日益凸现,以至于使科学正在违背着人类本来的初衷而离人渐行渐远。可怕的是人似乎还没有察觉。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宇宙本体给万物再生的功德是那样伟大,但那还不是伟大仁德的全部,因为万物再生需要再生的条件,于是万物诞生后,宇宙本体立即启动颐养的功能,把万物当子女般养育起来。用大地母亲般富有生命活力的怀抱呵护万物,用阳光温暖万物,用和风抚爱万物,用雨露滋润万物,用永远用不完的空气让万物呼吸,用随处可见的母亲乳汁般的甘甜山泉与溪流让万物饮用,用山果与谷物让生物填饱肚子。并且创造出一种渔猎与训养让生物更快繁殖,採摘与播种让谷物更繁茂的生长,形成万物互相依赖互为生存条件的局面,达到让万物自养互养的目的。呵,上天,你把你一切的一切无私的给了万物,你在无私的给予中忍受着万古寂寞,显示着永恒的存在;呵,你生,你养,你是万物永远的父亲!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于是孔子开始审视万物,审视人与万物的异同。同样是上天的子民,同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同样生活在天下地上,同样具有生与再生的本能,为什么就唯人独尊呢?孔子想,既然万物与人身上都有天性的存在,那么人和万物身上的天性的不一样处又在什么地方呢?这样,孔子开始了他的人学之旅。“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就透露了孔子探研人天关系的过程,其中文武之道即宇宙本体再生的四德“仁”,意思是言有个叫公孙朝的人向子贡说,你们的夫子拜谁作老师呢?子贡回答他说:天道并没有坠落于地上,而在人身上,研究人,贤者如孔子可解读出大道理来,不贤者可解读出小道理来,但都是有关天地的道理呵,我们的夫子正研究这样的大道理,还用得着经常拜老师学习吗?
  
  子贡这段话中“文武之道(即天道)未坠于地,在人”,深谙孔子学术思想的内核,说明孔子对人的天性的研究已达到接近极致的地步。
  
  首先,孔子发现了人对自己子女的爱甚过爱自己本身。幼时,吸吮着母亲精血酿成的乳汁,在父母怀抱的摇篮里成长,生怕饿着,冻着。少时在父母的爱抚中度过,生怕磕着碰着。长大了,在父母的思念与叮咛中度过,生怕劳着累着。病了,父母守在旁边,恨不得有什么魔法把疾病移到自己身上。饥饿时,父母把米粒扒拉到儿女的碗里,自己吃糠咽菜也觉着心满意足。父母老了,总觉着欠儿女的什么还没有还清,应该再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给他们一个苍老而慈祥的笑,让儿女觉着自己是他们可以避风避雨的精神港湾也足够了!
  
  孔子看见,人就是这样一代爱一代的传递着爱的火把而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元亨利贞”的链条就是在爱的滋润下健康而艰难的运转着。日月可蚀,苍海可变桑田,唯有人类的这种爱却在亘古不变,这是人群中人人都有的德性。哪一个人没有被父母爱过,又有哪一个人不象父母爱他那样爱自己的子女啊!孔子发现没有被父母爱过的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全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因此,父母之爱对人智力的开发与精神境界的铸造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人生不可或缺的天然的无形的营养。于是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就一定是获取这种营养的天性,所以这种本能的对父母的爱和父母爱子女一样深沉而贯穿人的一生。这就是宇宙本体(道)的德性“仁”闪射的光辉啊!因此,孔子把这种人类之爱分别定位为“仁爱”与“仁孝”。
  
  孔子发现,人的这种“仁爱”可以扩展开去,以爱所有不幸的,生活在灾难中的人,如:有个孤儿,没有父母去爱他,你会被你父母爱过你的温暖的经历唤起你心中的良知,去体贴他,同情他,帮助他。孔子把这种良知称为恻隐之心,并由此产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的理念,意思是自己不想当孤儿,就一定不要让人变成孤儿。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孔子明白,宇宙本体也是这样爱着他怀中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父母爱子女是无私的,宇宙本体爱万物也是无私的,父母爱子女是无声的,不须要什么人教导的,宇宙本体爱万物也是无声的,当然也不须要有什么教导。为什么人和天(宇宙本体)竟然一样伟大呢!!是人把他的德性传给了天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宇宙本体(天)把这种德性传给了人的啊。因此,也只有通过人才能发现,才能知道天的这种德性。这样,孔子在思考这一问题的特定环境和特定语境中,在给他的弟子讲课中大声疾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千古名言。这句话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站在生物学角度对人的首次肯定,使人们在天地间首次认识到做人的伟大,认识到人是宇宙最高法则的等同物,是天的全部精华的结晶体,是中国历史的天空上首次高扬的人文精神的大旗。
  
  “仁爱”的意义在于不但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宇宙本体(天)的尊重。于是“敬天法祖”的思想在孔子的学说中油然而生,因为“天”“祖”那儿是我们生命的真正来路啊!当然,这种崇敬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崇敬。因为再过多少年,你的子孙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崇敬你。“仁爱”的意义还在于使生命更有价值,使人觉着活在这个世上是那么美好,使人觉着活着就是幸福,本能的维护再生的环境是自己的义务。无疑“仁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不但可以抗拒各种自然力包括人类自身各种不正常现象对生命的亵渎与摧残,也因此,这种爱的力量也在顽强地铸造着更新着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向更美好的方向靠拢,也就是朝向着更人性也更贴近宇宙本体本真的态势(道)的方向靠拢。而不是远离这个方向,更不是背离这个方向。
  
  因此,孔子还发现,人的仁爱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血统的特征,即每一辈“仁爱”的火把必须在乾道(男性)之间传递,“元亨利贞”四德的链条才不会因断裂而造成“仁爱”的沦丧。因为人的天性基因是有很大差别的,天性基因一乱,血统就失去头绪。因此,血统的纯正是“仁爱”轮回的根本保证,关系到家族的巩固和社会(再生环境)的安定。也关系到再生的环境(社会)是否有利于生命质量的提升。于是男人因为是人的天性的播种者,“仁爱”的遗传者,血统的延伸者而成为家庭的继承者。也因此,因为由于宇宙本体的格外垂顾,其阳刚的个性与健壮的体魄与智慧均先天地超过女性而成为家庭与社会的主体。“男尊女卑”是对其不同天性的描述,而并非对女人的卑视。于是人的婚姻便既是人伦的开端又是人伦的终结而显得十分重要,女人的贞节就是因为有维护血统纯正的功能而受到极大的关注。
  
  孔子还发现,在父母的一堆子女中,哥哥总是护着弟弟。当别人欺侮时,当哥的总是挺身而出予以担当,让弟弟受到保护,艰难困苦中,当哥哥的总是任劳任怨,让弟弟别苦着累着,这样,无形中分担了父母的劳累与忧愁。这样,哥哥弟弟们很自然的互敬互爱。孔子发现这种人类之爱远没有“仁爱”那样深沉。但他看到,假如一个女人生两个男人的孩子,或是一个男人的许多孩子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女人所生,兄弟之间的爱就大不一样了。于是孔子因此知道,兄弟之爱仍然是“元亨利贞”“仁”的产物,因为只有这个链条的正常运转,这种兄弟之爱才能正常维持的缘故。
  
  孔子再次把目光投向万物,探究万物就为什么不能“弘道”的原因,他发现那些动物们身上的“仁爱”确实太少太少了,尽管有“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的说法,但转眼间就无法辨认谁是谁的父母,谁是谁的子女了。再看植物们,他们连爱的表示也没有。于是孔子发现,“仁爱”是区别人与禽兽的唯一标准。尽管这样,孔子看到人对动植物的态度还是那样仁慈。人们把马、牛、羊、鸡、犬、猪等动物训养起来,为它们建造圈舍,给他们足够的食物,让它们和人一道生活;同样,人对山果谷物树木也用对动物的态度爱它们,一代一代的培养它们。农夫对自己伺弄的庄稼苗儿的爱,就象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心疼,当禾苗受旱干枯时,他们的心也焦了。这样,人对万物的爱,达到了间接为自己服务,也间接爱自己的目的。形成了万物都在人的“仁爱”里生存发展的局面,人因此是万物的又一重天。因此,孔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说:“嘉会,足以合礼”。也因此,他知道,假若人不爱万物,人类再生的环境就会受到威胁,爱万物以自爱当然是为了人的“元亨利贞”四德的有效运转。因为这种爱是“仁爱”的一部分,于是孔子把这种人类情感与兄弟之情定位为“义”,并且在“乾卦?文言传”中说:“利物,足以和义”。孔子发现,仁德越厚的人,义德就越强烈;反之,无仁的人,就一定无义可言。
  
  这样,孔子认为,“仁爱”是上天最伟大的品性,也是人同时具有的天性,孔子认为宇宙本体把这最伟大的品德只给了人,使人与天一样高大,使人与天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宇宙本体创造人就等于再造了一个上天自己,代替自己到万物中来,爱万物,管理万物。于是孔子再度看到人的伟大,于是在《周易大传》中为人定位:“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又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是的,人因“仁”因“义”才与天地并立,并且天地人三道并称。这是孔子发现人的天性后,在天性的基础上对人的再发现,是他在“人能弘道”的基础上对人在天地间的位置的再确立,这是孔子对人类文明史独一无二的巨大贡献!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这样孔子用“仁”学为他的学说儒学作了奠基礼,“仁”是宇宙本体最高的自然道德标准,人同样具有这种最高最优秀的自然道德,所以,“仁”就是人,“仁”学就是人学。又因为“仁”学使人与天比肩而立,所以,孔子的学识又称“人天之学”。总之,孔子“仁”学——人学的确立,完成了他从自然科学家到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转变。
  
  既然人是宇宙最高法则的等同物,既然人道天道并立,那么除“仁”外,天道中应该还有很多优秀的自然道德就一定在人道中闪耀着他应有的光辉,反过来说,人身上还有那些优秀品质可以弘道呢!?
  
  笔者以为择其要者,还应有如下数种:
  
  一、自强不息,永远向上。一个人也好,整个人类也好,这种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自然品德普遍存在于人和人类意识活动中,指导着人的一切行为,使人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美好与光明,永远有值得向往与探求的真理与智慧。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就形容了人性与水性。这种天性是不断改善人和人类社会生存条件的原动力,是人与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原动力。这种优秀的自然品质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现着过去,现在,未来人与人类社会活动以及人的生命与人类社会存在的全部意义!孔子在“乾卦?文言传”中说:“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就描述了宇宙本体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自强不息的永远向上向前的天性(“终是乾乾,与时偕行”),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亢龙有悔,与时偕极”),朝着美好的方向进前的法则(“乾元用九,乃见天则”)。这是人天共有的特性。另外,“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同样阐释了这一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人天共有法则。
  
  二、正大光明与抑恶扬善:宇宙本体(天)以宇宙间唯大包容一切,使万物万象都在他的大里显现。因大而正,使万物万象之间的事非都在他的“正”的尺度前显出曲直。同时他用光明修饰正大。当碧空如洗,艳阳高照,当你昂头望晴空万里,你会觉得还会有什么阴霾不会被他消盈,有什么尘埃会涂黑他的面孔。即使夜晚,他会留下星月闪烁,警示万物万象,光明永远不会睡!!世上还有一种和宇宙本体一样正大光明的是人的天性中一种叫“人心”东西,他洞彻天地,纵横古今,没有什么东西不被他的大包容,不被他的正丈量,不被他的光辉照耀而黑白分明。因此,孔子在“大壮卦?彖传”中盛赞正大的德性说: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在“贲卦?彖传”中盛赞文明的德性说:“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人天共有的正大光明的自然德性,还同时具有抑恶扬善,使天地之间充满正气,人世浩然坦荡的自然作用,并有使邪恶原形毕露,罪恶无处藏身而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自然作用。
  
  三、中庸、信实、严谨、奉献,博德: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是孔子对“乾卦?九二”爻辞的解释。这段话中,孔子并提了“龙德”即天道之德的好几种自然品性,即正大,中庸,信实,严谨,与改正错误必须心存诚实,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用博大的德行去感化一切等。这里正而大前文已述说外,仅就中庸、信实、严谨、奉献,博德五项作简要的讲解。因为这些天的品性的描写,象操行评语一般为我们活生生刻划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人的形象。你看他象天道一样,总是按规律办事,从不越矩(中庸、信实)。象太阳,月亮一样总是按时升起,象季节轮回一样不差分秒(严谨、守信)。象阳光雨露默默付出而从不向谁索取报偿(奉献、德博)。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平凡而伟大,这是孔子能弘“道”最显著的例子,使你无法分辨究竟是写人还是写天。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四、诚:“乾卦?文言传”出现两“诚”字,一是前节引用孔子对“乾卦?九二”爻辞的解释中有“闲邪存其诚”一语,意为防止邪念发生要心存诚实。说的是人天共有的德性;二是孔子对“乾卦?九三”爻辞的解释中有“修辞立其诚”一语,意为说话写文章要确立诚实的原则,说的是人要发挥天性中诚实的自然品德以立身处世。其中两“其”字说明诚是宇宙本体(天道)的优秀自然品德在人道中的复活。尔后,孔子孙子子思述圣著作《中庸》时对“诚”大加发挥,成为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哲学理念。
  
  《中庸》十九章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是说,诚是天最美好的品德,是天道的自然品性,圣人的先天品性最接近天的自然道德,所以不努力,不思想也能按天的规律办事,而一般人则要通过追求才能接近这一层次,阐释了“诚”是天人共有的最高德性。
  
  《中庸》二十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进一步指出,“诚”是天道与圣人同有的自然德性,而一般人则要通过“自明诚”即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与天的法则“自诚明”的契合。使人的精神世界高度升华。强调了“诚”的实践性。
  
  《中庸》二十一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说的是,“诚”是人天赋中可能人人都有的自然德性,但有极高极下,极厚极薄之分。先天品性接近天的自然道德的人,他的天性和其指导下的行为和宇宙法则高度一致,所以知道天宇宙本体如何化育万物的道理。这样的人是可以代表人道与天地之道并立的人啊!笔者以为这是子思站在天性的立场对他爷爷孔子圣人境界的高度嘉许。
  
  《中庸》二十三章又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出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进一步阐释至诚之道是天道人道共有的德性,因为,至诚与宇宙本体的法则相通,万物生成发展包括国家兴亡是由宇宙法则所规定,因为国家与人类社会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至诚知自然法则,法则规定人类社会的兴亡,所以至诚知兴亡,也就是知天地化育之理。
  
  《中庸》二十四章又说:“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解释诚是天道的基本面目,是天的最高德性。道是顺着这性形成法则的,“诚”是天本来的样子,人应当效法这个本来。万物都有开始和终结,始,是这个本来的开始发端;终,是这个本来的归结与完善,万物都走不出这个范围。“不诚无物”是说没有宇宙本体,天这个本来的样子,即天性本来的样子,万物是不能诞生的。论证了孔子“天性说”的合理性。
  
  据此,笔者认为:“仁”是宇宙本体的第一自然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条件。“诚”是宇宙本体的第二自然道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条件。“仁”与“诚”加上永远向上的天性是人区别于禽兽与草木的最重要标准。是人会思维,会劳动,会创造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根本保证。所以“诚”是仅次于“仁”的天赋本能,是与生俱来就滋生在人心志世界的精粹物质。是能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阅历的丰富,教养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的,并能沟通人与鬼神,人与宇宙本体“天”的精神物质。“心诚则灵”是得到无数次应验而实实在在存在的自然现象。笔者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人的“仁”的天赋性能是一个“鸡蛋蛋黄”的话,人的“诚”的天赋性能便是涵养、孕融蛋黄的鸡蛋蛋白。上述人的自强不息,永远向上,光明正大,抑恶扬善以及中庸、信实、严谨、奉献,博德等等的天赋本能就是这蛋白中供蛋黄“仁”吸收的各种营养物。以蛋白养蛋黄,又以蛋黄养蛋白,以至黄白互养。这是笔者总结的以“诚”养“仁”,以“仁”养“诚”,又以“仁”养德的人天法则——“黄白法则”。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就实践着这一法则。因此,蛋白越多,蛋黄就越丰满,这个鸡蛋就越大,“仁”的生命力就越强。所以,不“诚”的人不能言“仁”,不“诚”的社会也不能言“仁”。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五、命运: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看到孔子的人天之学中,人是那样伟大,宇宙本体在万物中对人的独一无二的青睐,使人具备了与宇宙本体一样伟大的自然本能而成为万物的又一重主宰而感到作人的无比骄傲。当然,我们也应该为我们能成为人而骄傲!我们应该为上天的格外垂顾使我们成为万物之灵而骄傲。但我们更应该发挥宇宙本体给我们的优秀本能,象儒家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那样,在宇宙本体面前表现得更严谨,更审慎,更信实,更诚恳,更感恩,更敬畏而长跪不起!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创造了如此辉煌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就可以与宇宙本体分庭抗礼而各行其道。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人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无条件的盲目的高呼人定胜天的口号,我们更不能因为有与天道一样的自然本能就象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拥有上天、入地、下海,腾云驾雾的本事,而狂妄的自诩为“齐天大圣”,毫无顾忌的要“大闹天空”了。因为,宇宙本体创造人这个“孙悟空”的同时,也创造了戴在孙悟空头上永远无法摘掉的紧箍咒——命运,使你永远无法逃出宇宙本体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
  
  这样,我们似乎明白《论语》的编纂者肯定深谙孔子有关原意,不然即使用今天的科学眼光看,孔子提天性,创“仁”学都是站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实事求是地创立他的学说的。为什么会在《论语》的最后一章突然会创造出一个人格化的“皇皇后帝”(《论语?尧曰》)即上帝的形象来管理人间,并且用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戛然为全书压轴的玄机。是的,命,命运。当我们知道天性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命运是什么了!那就是宇宙本体呈现的法则为世上万物万象决定的荣辱、贵贱,生老病死的先天性轨迹呵。因此,“天性”说同时告诉我们,没有命运的事物是不会诞生的。人更是如此的原因是,越是高等生物就越是要被这种种的法则所规范。也因此,人最能弘上天的命运之道,说明人世的命运就是上天的法则。这里,笔者再次强调,如果没有“天性”说作科学的内在联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不能成立的。这样我们会发现,孔子提天性说,奠定了中国阴阳辩证法的深厚根基。就象笔者在前文提到的那样,伟大的孔子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圣者老子,都不约而同的把思辨的触角穿过了太极,在“无”的世界里发现了有的模式(天性),在“有”的世界里又见证了“无”的真切存在(天性)而形成的认识论,完整地把握了有无世界的变化构成的大至天地宇宙的演进,小至飞禽走兽,花鸟草虫的生生灭灭。中至人类社会的兴兴亡亡,以至个体人的荣辱贵贱,生老病死的规律与上述万物万象之间在彼此的既矛盾斗争又和谐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格局。建构了阴阳辩证法的有无一体,天地人一体,时空一体的三位同体的大宇宙观,以及在这个大法则指导下总体把握万事万物规律的特点。
  
  这时,如果我们把中国阴阳辩证法与西方自然辩证法作一对比,我们就会轻而易举发现一个事实,即西方自然辩证法思辨的触角仅仅伸到太极的层面,或者还没有伸到太极的层面就停止了探索的脚步。只在有的世界里作艰难的掘进。至于太极后面“无”的世界的风景,以及“无”如何生“有”,如何决定“有”的命运,他们一概不知道,所以与中国阴阳辩证法比较起来充其量只完成了对宇宙规律一半的认识。用孔子“乾卦?彖传”的话说,中国的阴阳辩证法能“乃统天”,而西方自然辩证法就不能“乃统天”。而形成了对万事万物零敲碎打,就事论事的特点。西医治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治病,头、脚,人作一体观便是明证。这种对比,我们会发现西方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人的行为,以及建构的科学大厦即本文开头笔者所谓“人造自然”,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是对事物规律的切割,支解为代价才完成的。就象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病人全身的和谐统一与各系统的协调的挑战为代价是一个道理。这就必然导致宇宙本体的自然模式与人造自然的不协调日益突出以至背道而弛。笔者认为,目前的“人造自然”应当是宇宙本体默认的,允许存在的。但向前再迈一步呢?十步呢?象美国人那样,用更大的卫星去轰击人类共有的月亮呢?就是说,到了宇宙本体不允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地球人执意要自诩“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执意要挑战孔子的天性说,即笔者根据《
周易大传》总结的天的本能的,法则的,结构的,物质的四大方面中触动其中哪怕任何一方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人能弘道”的原因,科学的双刃剑的利锋会首先搁在人自己的脖子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无非是现代科学向宇宙本体呈现的本真自然贴近与靠拢,而不是背离与反动!因此,这种贴近与靠拢,背离与反动的较量,将是今后整个人类命运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个体人命运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特征。科学进步要求的对能源的占有与对地球无休止的挖掘,造成地球寿命的锐减与整个人类再生环境的恶化,导致的退步会空前加巨的状况会长期存在。如果人世注定要生活在这一悖论中而无可奈何,那么就恭听圣人孔子二千五百年前在上帝那儿偷听来的箴言,作尔后很长历史时期高悬在人头上的命运“紧箍咒”,曰:“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
  
  命运的人天法则告诉我们,我们是戴着镣铐跳舞的精灵。我们的自由只有在局限和束缚中才能获得。相反地,这种局限与束缚在保护着我们,使法则的运动不至于伤害我们。因此,孔子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应成为我们每个人自我完善,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法宝而终生受用。就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只有戴好紧箍咒才从猴子变成真正的孙悟空,才能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业而修成正果!
  
  总之,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人学思想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天底下,大地上,万物中对人崇高地位的肯定,不仅彻底完成了“人猿相揖别”的宇宙大伦理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宣布了以人为主体,以人天共有的符合宇宙法则的自然道德为标准的道德观为指导思想的文明社会的开始。孔子的人学思想是全方位的,从人的天性(生命之因)——生育——生命——生存——再生——生活——死亡后给予全景式的关注,把人天共有的优秀的自然德性理论化,道德化,伦理化而形成一整套作人的法则,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烈等供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形成人、家、国、天下的和谐统一。以及因此达到一个相应的道德水平才能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标准体系。并因此确立了向宇宙本体呈现的本来贴近与靠拢的即所谓“修道”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人学还告诉我们,人不仅仅与天地并立是大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更应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有遵守宇宙本体法则约束与规范的权利,也有享受宇宙本体给予的自由与尊严的权利。人的个性与天性高度统一后的张扬是不容许侵犯的,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教育的标准是对人格的铸造与道德的提升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因人而异选择对知识类别的爱好与职业的选择是对人天性的尊重。在孔子眼里,社会环境就是再生的大环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维护这个环境的责任,宇宙本体“元亨利贞”四德生命链条能否有效轮回是社会“仁”的程度的首要标准,也是考察统治者政治是否清明的首要条件。孔子家庭伦理观倡导的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爱弟敬,是让人们更贴近自然德性,其中心仍然是为了再生与本能的维护再生的小环境,维护人天性赋予的血统的纯洁性,威严性,神圣性,使之保持稳定和谐而显示着永恒的伦理的光辉。这样,孔子的社会观,家庭观,道德观是尊崇人和人的生命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学说,是他对《
周易》宇宙自然观继承和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他总结传承在周文化中的上古尧舜崇尚自然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伟大成果。当然,更是他创立的“天性说”贯穿于他对人研究全过程的伟大成果!
  
  “天性说”是天地成因说,创世说,生命起源说,天性是因,是第一动力。深刻揭示了宇宙本体(天)的真实存在,与孔子提出的太极说,再生说(即仁)共同构成的生命三部曲,是他全部学说的科学内核。天性说揭示的人天法则被几千年来地球人生命实践,即“人能弘道”的法则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现代科学的宇宙爆炸说极似孔子太极说,说明现代科学的天地成因观落后于孔子两千五百年。
中华易学专家从业资格认证委员会
  
  人呵,孔子的天性说告诉我们,我们是上天的子民,是天上精灵的化身。我们的灵魂无比高贵。懂得热爱自己的生命是作人最基本的本能,用热爱自己生命的方式去爱别人。尊重并服务于别人的生命是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
  
  天性说还告诉我们,我们不死,我们永远活着。我们的生命之因在子孙身上复活而世代永存,我们在无休止的轮回中接受着宇宙本体(天)的检阅与升华。因此,活好此生是让子孙更好的活着,为子孙负责就是为自己负责!
  
  孔子的人学思想是超时代超政治体制的科学,是人类文明与科学技术尚完全没有条件形成那个理念的时候产生了的科学真理。是被孔子身后二千五百年社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真理。所以孔子是神,是上天的代言人!今后,只要人这个“东西”不被高科技的工厂批量生产,只要人是父生母养的,有血有肉的“灵”物,孔子的伟大地位将永远无法被撼动!
  
  今天,当我们充分沐浴着孔子学说的灵光,充分享受着做人给我们带来的自豪感而充分体验生命无限欢乐的时候,让我们喊出我们心中由衷的赞美:
  
  大哉孔子,我们永远的父亲!
  
  伟哉孔子,我们头顶永不落的太阳!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

 

 

 

  欲了解更多请登录李政民个人主页:http://www.cnzrz.com/zhuanjia/html/?416.html

《易经》学者报道

易学名师:高朝刚
易学名师:李锐
易学名师:杨永勇
易学名师:张瑞杰
易学名师:宋开才
易学名师:沈恕祥
易学名师:胡陆云
易学名师:李永锋
风水名师:李达
易学名师:李长友
易学名师:刘易德
易学名师:王作华
风水频道
任樟芳解读:道教风水 
熊有贵:风水改变了他的信仰 
熊有贵:卷烟厂五行的调整 
刘世存:这一个是第二胎女孩 
刘世存:青龙水和黄泉水概念 
刘世存:卯方卫浴损男丁 
刘世存:划定两圈查到底 
刘世存:对一个客户提问的解答 
覃科霖:日课冲元神,两户人家均出事 
覃科霖:坐山骑缝父子不和 门开错位 
覃科霖:坐山与水口不配,子孙婚姻肯 
覃科霖:办公室大门及周边墙角对身体 
覃科霖:门面布局与生意及健康密切相 
覃科霖:大梁压门、入宅日课冲元神损 
覃科霖:形峦不好、理气衰败都会使人 
覃科霖:调整床位肩周炎自愈 
覃科霖:调整床位,祛病又进财 
覃科霖:大门在J方,自己右腿疼,长 

姓名频道

王荟铭:玩童十岁抑郁症 改名一月变 
熊有贵:孩子起名 
邵金帝:好名字源于五行及平衡 
熊有贵:害人不浅的起名大师 
申春林:姓名学八十一个数理的含义更 
申春林:姓名学八十一个数理的含义更 
熊有贵:姓与赌博的故事 
熊有贵:名字带姓叫命运变凶 
熊有贵:后羿射日的新故事 
李达:改名就一定能有好运吗 
熊有贵:姓名——伴随您的一生 
熊有贵:女孩子起名 
熊有贵:水火之间的调节 
张清泉:怎样取一个好名字 
张江:姓名学典型失误撮要 
张江:姓氏的笔划 
张江:谨慎使用笔划有争议的字 
张江:确定笔划的步骤 
 
中华传统《易经》文化传播交流网    版权所有1999-2018       客服QQ:747819708           投稿邮箱:747819708@qq.om
温馨提示:文章、案例、图片上网更新请将材料标注上姓名发至指定服务邮箱
747819708@qq.com,以便及时更新。每周的星期一为统一更新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京ICP备:10034657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